syllabus
西方历史与文化
course code:B14GX013Y 英文名称:Outline of Western History and Culture course period:30 credit:1.50 course attribute:公共选修课 course lecturer:朱孝远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requirements
prerequisite courses
main content
教学目的、要求
西方历史与文化是一门全校性的通选课,为2006年教育部评选的全国精品课程、2012年评选的中国大学精品视频课,2014年评选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大学生通过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在世界科学化文化的高端平台上磨练自己,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和学术能力,为成为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预修课程 (略)
教 材
[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上、中、下卷。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等选课的人数确定后,课程将提供《西方社会史》教材的复印本。)
主要内容
旨在用中国人眼光来分析、透视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分专题讲授西方文明的特征、民族性格、国民性、思维方式、文化传统、优缺点,并从全球化角度探讨文明的整合问题。认为东西方文明的互相整合是世界文明发展的趋势。
第一部分 欧洲文明的古典时期
第一讲 古代希腊的英雄主义
一、英雄主义的艺术表现
二、英雄主义的个性表现‘
三、英雄主义的人性表现
第二讲 希腊文化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一、希腊文明的特点
二、希腊文化与海上民族‘
三、希腊文化与希腊神话
第三讲 罗马文化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一、罗马帝国的兴衰
二、罗马文化的特点
三、罗马文化与希腊文化
第二部分 欧洲中世纪文明
第四讲 中世纪欧洲文明的基础
一、希腊元素
二、罗马元素
三、基督教元素
四、日耳曼元素
第五讲 中世纪欧洲贵族的结构变化
一、封建贵族
二、等级贵族
三、权贵贵族
第六讲 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
一、基督教教义
二、修道院的传统
三、基督教的世俗化
第七讲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主义
一、封建主义的经济解释
二、封建主义的政治揭示
三、封建主义的文化解释
第三部分 向近代欧洲过渡
第八讲 为什么欧洲最早进入近代社会
一、基础研究与决策研究
二、中西文明的比较
三、过渡期的问题
四、较早过渡的原因
第九讲 为什么说但丁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
一、但丁的资源
二、但丁的价值:围绕着但丁先驱问题的大辩论
三、但丁的贡献
第十讲 彼特拉克与薄伽丘
一、彼特拉克的美德论
二、薄伽丘的三大情结
三、早期人文主义开辟的道路
第十一讲 宗教改革与德国的近代化
一、宗教改革运动爆发的原因
二、宗教改革与社会改革
三、宗教改革与德国的近代化
第四部分 现代文明的兴起
第十二讲 芭蕾舞诗性美的精神意蕴
一、鼎盛时期文艺复兴艺术风格
二、宫廷芭蕾与浪漫芭蕾
三、芭蕾舞的现代转向
第十三讲 生命哲学的追问
一、对理性的反思
二、对科学的反思
三、对乐观主义的反思
四、后现代的哲学家们
第十四讲 历史学家的启示
一、斯克里布纳
二、威廉 鲍斯曼
三、 彼得•布瑞克
四、汤因比
五、解构与和谐
第十五讲 文化兴国:欧洲由衰即兴的转折点
一、人文主义者的发现
二、政治的理性化
三、经济的科学化
四、现代的知识体系
五、现代文明与人的现代化
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文章,40%)+期末开卷考试(60%)
参考文献
1.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 朱孝远:《宗教改革与德国的近代化道路》,人民出版社,2011.
教师简介
朱孝远,留美欧洲近古史博士(PhD),现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美国俄勒冈大学荣誉教授,世界文化史方向博士生导师,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中国世界中世纪史学会副会长,中国英国史学会理事。曾获国际级奖4项、国家级奖8项,省部级奖10项,其他奖7项。主要已经出版的著作共有25部, 包括独著的《宗教改革与德国近代化道路》(受中宣部表彰)等11部,合著2部,主持、参与翻译、总审校的译著2部,总主编、总校审的经典世界名著10部。曾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等中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二百余篇,其中多篇被美国权威索引杂志《历史文摘》、中国《新华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收录。
课时分配
课程思政
teaching materials
reference
instructor's profile
其它说明